联系人: 张生
手机: 13800000000
电话: 0535-6392926-820
邮箱: EDT@cceddie.com
地址: 山东省烟台市黄渤海新区长江路356号
BOB半岛官网银行“暗战”黄金牛市:持仓范围同增7成
如今的银行,已凭借价格平实、产品丰富、信用背书等优势成为新晋“淘金圣地”,蛇年新春后各大行频频脱销的金条、金饰已是最好例证。
自营业务主要由银行直接参与黄金市场(LBMA、上海金交所等),有期货、期权等衍生产品,旨在通过市场波动获利、对冲风险。
如今黄金交易的价量齐升,已推动银行业贵金属资产规模迎来低点后的强势增长。2024年已披露数据的15家上市银行年末贵金属规模较年初增长超7成,创下了2018年以来的增幅高峰;
2025年2月以来,工、农、中、建、交、邮储等近20家银行推出黄金回购业务,即面相实物黄金持有者提供回购、变现渠道。
受制于成色鉴定的技术门槛与设备成本,这一业务仍在国股行与头部城商行中运行,且多数银行回购范围只限于本行出售黄金。
例如农行就在全国范围内开通近3000个黄金回购网点,范围涵盖农业银行销售并配有回购证书的黄金产品;
工行则将范围扩展至更多同业,包括14家商业银行、2家黄金企业,并通过多地分行宣传回购流程;目前工行品牌金的回购价差为4元/克,非工行金则为10元/克。
工行、建行、中行等大行节后上新“2025年蛇年金钞”“黄金压岁钱”等产品,除传统的生肖金币、金钞外,样式拓宽至吊坠、手镯、戒指、转运珠等形态;
因各大行金条、金饰售价普遍低于品牌金店BOB半岛全站,回收价又高于市场,金价高涨时“爆款”的产品脱销,已是司空见惯。
今年2月,10家保险公司获准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现货、延期合约及相关衍生品后,人保、国寿、太保、平安均有黄金交易落地BOB半岛官网。
通常来说,银行直接参与黄金市场的期货、期权等产品,目的更多在于对冲风险,而交易目的下的整体风险相对可控,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:
例如数年前的账户黄金(纸黄金)业务,虽然不涉及实物黄金交割,但受托行不仅要根据国际金价格波动调整报价,还需要在自营盘进行买入对冲,来防范潜在的价格风险。
“2022年之后,名义上纸黄金已经没有了。”来自国有大行贵金属业务部的赵光(化名)对信风表示,“算是当年的原油宝殃及池鱼,监管暂停了新开仓。”
另一家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向信风证实,该行已不再提供纸黄金销售,如今涉及的关联产品,已是以实物黄金为依托,定期定额投资、可提取实物黄金的积存金。
对于现在的黄金业务,赵光认为“理论上没有风险敞口”,并表示若客户进行实物黄金、积存金买进,银行可通过上金所或境外市场进行实时平盘。
相较于直接投资,套利对市场准入、技术工具、资金规模都有更严格的要求,需要对交易规则、价差计算精准把控,同时具备快速执行能力;
但据信风了解,在业绩压力下,已有个别股份行在黄金自营盘上采取更加激进的交易策略,可能暴露一定风险敞口。
“这类情况以股份行居多。国有行注重风险、中小银行拿不到业务牌照,有一定规模的股份行,反而在策略上会偏向激进。”该人士指出。
例如对2024年曾在黄金投资上获取收益的北京银行而言,其金融市场总监刘素琴就透露公司对黄金的投资,正由此前的“低价做多”转向“高位做空”。
目前已披露2024年数据的15家上市银行,年末贵金属规模共计7705.62亿元,较年初增长71.17%;
股份行中的“零售之王”招商银行虽然贵金属资产整体不高,但2024年亦是大幅购入黄金,增幅超300%;
建行表示,运用黄金市场全牌照优势主动参与市场建设,延长黄金积存交易时间,并自主研发智能系统实时分析行情与申报数据,确保交割精准、合规。
农行则依托贵金属租赁满足贵金属产业链企业产用金需求,加强对贵金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服务力度;
股份行中的光大银行、民生银行、中信银行、兴业银行贵金属增幅亦小于金价涨幅,储备似乎呈现下降趋势。
同年,该行贵金属销售推动“其他业务收入”增长近50倍“其他业务成本支出”增长超过370倍,贵金属减值减少推动“其他资产减值损失”下降超过9成;
自2024年以来,农行、中行、建行、招行、中信等银行已先后多次采取措施,上调积存金起购金额、下调相应利率。
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信风表示,未来一段时间,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属性仍然较强,但国际金价屡创新高之后,市场波动也将加剧,存在短期内急跌、大跌可能性。
例如工行建议客户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加强对贵金属市场与价格走势关注;建行建议及时关注持仓情况和保证金余额变化情况,理性投资。
工行贵金属业务部资深专家赵文建认为,应发挥黄金与其他资产相关性弱的特性,丰富黄金+固收、黄金+权益、黄金+利率/汇率等“黄金+”组合产品;
赵文建认为,应扩大回收服务,将黄金实物与区块链结合,实现来源可追溯、交易全流程透明,并通过AI技术优化交易流程,提升运作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。
中国银行投资策略研究中心指出,去美元化潮流和美元重置预期下,黄金全球信用标尺作用强化,应将其由配置型资产提升为战略大类资产。
即便短期内产品形态仍难有突破,但随着银行对黄金类产品风险管理、预期管理的持续完善,市场或将探索出更多新品;
以“黄金+”为契机触达客户,对于如今在息差下探、中收缩水的大环境下苦苦挣扎的银行而言,或许是一片新的蓝海。